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,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贸易恐慌。不确定的政策环境导致大量货主暂停发货,美国进口商推迟或取消订单,更有货代公司停止向航运公司订舱,整个国际物流体系正经历巨大冲击。
自2025年初以来,特朗普政府迅速提高关税门槛,频繁变动关税政策,对国际贸易造成极大不确定性。路透社报道,4月9日起,美国对白宫宣布再次提高50%,对来自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04%的关税。与此同时,美国对欧洲、日本、韩国、越南等地区分别征收10%至34%不等的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并于4月2日起对进口汽车征收25%的高额关税
政策发布之迅速与频繁调整,令市场猝不及防。对此,集装箱航运业资深分析师Lars Jensen通过社交媒体领英(LinkedIn)表示:“当前局势下,没有任何长期规划可言,所有供应链参与者只能被迫采取短期应对策略。”
面对史无前例的关税水平及政策不确定性,全球货主和美国进口商陷入两难境地。
有业内消息指出,一家全球排名前五的超大型货代公司负责人透露:“目前,中国输往美国的货物中约35%至40%已经暂停出货,越南输美货物也有超过三成停止发货,跨境电商业务量甚至遭腰斩50%以上。”
此外,观察者网援引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消息,奥迪母公司大众汽车已停止从墨西哥和美国港口的铁路运输,并通知美国经销商,所有2日后抵达美国港口的奥迪汽车都必须暂时扣留,以规避突如其来的高额关税。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也暂停了4月份向美国市场的汽车交付(来源:《汽车新闻周刊》)。
随着大批货主取消或暂停出货,不少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也跟随暂停向集运公司订舱。业内媒体报道称,一家全球排名前十的货代公司确认:“现在暂停订舱的情况非常普遍,也有部分货主抢在新关税实施前的4月9日当天紧急装船。”
另据英文航运媒体《The Loadstar》报道,一位中国台湾地区纸制品制造商设在越南的工厂,每日取消发往美国的货量高达300个集装箱,显示特朗普关税影响已快速波及至亚洲产业链的多个环节。
全美零售联合会(NRF)最新预测数据则进一步加剧市场担忧,称美国2025年6月和7月的进口集装箱量预计将分别下降3.2%和13.9%,表明即便短期内部分货主选择“抢运”,但中长期的出货计划普遍陷入停滞,贸易链条正遭受系统性冲击。
援引某上市货代公司内部报告指出,华北地区钢铁、铝制品、化工品、轮胎等低附加值商品首当其冲,因新增关税过高,已被大批货主暂停或取消出货。华中地区部分出口商则集中在4月9日前紧急出货,力争赶在关税生效前完成装运;但4月14日后已有大批订舱被退回,进入全面观望阶段。华南地区家具和日用品行业客户也相继暂停订舱;部分大型直客(BCO)目前仍在等待欧美客户进一步指示。
亚马逊全球开店物流项目资深经理李瑄指出,中国输往美国的电商货物中,高达九成是通过海运完成,并非多数人以为空运为主;但随着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关税豁免将在5月2日被取消,跨境电商企业将面临双重打击,预计未来出货量将暴跌五成。
最新报道称,特朗普还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,将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关税税率提高两倍,关税原先为包裹价值的30%或25美元,并将在5月2日生效,现将会大幅提高至包裹价值的90%或75美元,并在6月1日起上调至150美元。
贸易条款的改变使得中国贸易商无能为力
此外,“游戏规则”被彻底改写也是近期无法出货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据微信平台“刘润”调查,传统的外贸交易,大多采用FOB(Free on Board,离岸价)条款,即货物上船后,运输、保险、关税等费用由美国买家承担。过去即使加征10%、20%、甚至35%的关税,中美双方总还能坐下来协商如何分摊。
但这次,大批美国客户开始强制要求DDP(Delivered Duty Paid,完税后交货)。这意味着,中国工厂不仅要负责把货物做出来,还得承担一路从工厂到美国仓库的所有费用,包括海运费、港口费、卡车运输、燃油附加,乃至最终清关时的104%关税。
这不是价格问题,而是生死问题。很多出口工厂利润本就薄如纸,再负担这样一套完整链条的成本,等于“贴钱做生意”。不是咬牙坚持,而是直接“亏穿裤子”。很多人只能选择暂时不出货,“缓一缓,事缓则圆”。
船公司自己都看不清形势,没人敢报出未来一周的稳定运价。在这样的市场中,报高了客户不接受,报低了自己可能亏本,还不如不报。
更棘手的是,有的客户依然坚持要求DDP,货代一边要承担报价风险,一边还要担心货物最终被弃。万一客户临时反悔,货到了美国没人提走,只能选择低价拍卖,不仅卖不上好价,还可能在港口堆几个月,费用一层层叠加,风险极高。
行业专家警告:不确定性已成最大威胁
贸易与航运专家普遍认为,当前最大的问题已不再是税率本身,而是美国政府频繁、不可预测的政策行为。
在S&P Global主办的TPM25会议上,供应链咨询机构Trade Force Multiplier的CEO Cindy Allen指出,特朗普政府的“推文+执行”模式,使得企业无法通过正常的政策沟通渠道进行预判或干预。“关税政策的制定和落地被集中于极少数人手中,企业和行业组织基本无能为力。”
Lars Jensen进一步表示,这种剧烈的不确定性让供应链参与者处于“几乎不可能做决策”的状态。他在LinkedIn发文指出:“当前局势和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极为相似,唯一确定的就是‘不确定’。”
更为糟糕的不仅仅是关税政策的不确定。更致命的是政策本身也非常“模糊”:比如关税的征收目前到底从哪个时间点开始算?离港算?到港算?还是清关时间为准?
不同的算法,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策略。有人尝试“抢跑”,船公司将原定9号的航次提前到8号晚间出发,赌一把“离港时间”生效。但到底哪一条才是官方认可的判断标准,连美国海关都未明确。
这让整个外贸链条从上到下都陷入“不确定性”的漩涡之中。所有操作都像是蒙眼走钢丝。
集装箱航运市场原本寄望于4月抢运潮拉高运价,但多家机构警告称,这一波反弹恐难持续。
根据Linerlytica的分析,美国新关税实施后,货主取消订单现象增多,现货运价虽短期上涨,但随后可能快速回落。4月初,美西航线现货运价升至每40尺箱2313美元,美东则涨至3306美元(来源:Linerlytica);但若发货量持续下滑,船公司恐被迫大量跳航,甚至将船舶“热闲置”(Hot Lay-up)。
此外,美线5月长约谈判已陷入停滞。据亚洲某大型船公司高管透露,当前货主普遍拒绝在原有基础上额外加价300-400美元,并预测2025年美西航线长约平均价将落在1700美元上下,难以突破2000美元大关。
特朗普政府2025年掀起的新一轮关税战,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。从汽车到集运,从跨境电商到基础制造业,几乎所有依赖全球化的行业都被迫进入“等待与自保”模式。
在2020年疫情后艰难复苏的全球供应链,如今再度被关税不确定性撕裂,船公司、货主、货代和进口商均陷入了决策瘫痪。更大的问题在于,美国政府并未就减税或协商留下明确窗口,反而不断以“反制威胁”作为谈判前提,使全球合作环境持续恶化。
信德海事网将继续密切跟踪特朗普政府后续政策的调整动态,以及全球航运市场的应对策略。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场新的贸易战中,“灵活”、“分散”和“对冲”将成为未来供应链设计的关键词。